零售業的生態,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。
在渠道日益碎片化的今天,零售企業正面臨雙重壓力:一方面是即時零售等新興渠道帶來的經營范式重構;另一方面則是消費信心不足、增量市場受限所帶來的消費總量下行。
過去的那套依賴單一渠道、高預算投放、大單品驅動增長的打法,在如今顯得日益疲軟。面對這一變局,不少品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“滑鐵盧”。
即便是如寶潔、聯合利華、杜蕾斯這樣具備強大品牌資產的國際企業,也并非毫發無傷。
在2024年和2025年初,我們看到多個快消巨頭做出了明顯的應激反應:寶潔宣布削減多個市場部門預算,并在部分新興市場收緊品牌推廣;聯合利華在其財報中披露了全球范圍內的裁員計劃,重組旗下產品線以應對運營成本上升;杜蕾斯母公司利潔時也在多個國家收縮營銷渠道,并取消了一系列本地化產品研發計劃。
這些動作背后,反映出的是老牌企業在面對突變市場環境時的焦慮與防守姿態。
點擊預定2025 SIAL西雅國際食品展(深圳)黃金展位 點擊免費領取2025 SIAL西雅國際食品展(深圳)參觀門票
更值得警惕的是,在面對即時零售這樣的新渠道時,許多企業并未做好系統準備。倉配體系滯后、產品策略遲鈍、數據響應機制不完善,使得它們無法有效適配“快、準、小”的履約要求。許多企業過度聚焦短期ROI,反而錯失了構建長期能力的窗口期,甚至出現“盲目燒錢沖單、流量失血后即崩盤”的局面。
可以說,在這樣一個激變時期,面對新零售浪潮的品牌企業,已經很難保持冷靜應對。部分品牌走向極端化操作,有的緊縮預算、砍掉創新項目,有的則病急亂投醫、盲目加碼補貼。
我們今天這場關于即時零售補貼邏輯的討論,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。唯有理解平臺戰爭的底層邏輯,厘清品牌所處的位置,才能在混亂中找到方向、在焦慮中建立信心。
從過去的大賣場模式(到店購),到電商模式(貨到小區),再到便利店體系(就近購),如今演進到了即時零售(貨到家)階段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渠道創新,而是一次全新的業態重構。
即時零售以“30分鐘達”為標準,重新定義了消費者對便利、時效與商品可達性的期待。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看到阿里、美團、京東、拼多多等頭部平臺紛紛投入重金,搶奪這一新型零售入口的控制權。即時零售,已經不只是一個新增賽道,而是在重塑平臺生態與用戶結構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們更需要從品牌的視角去理解這場戰爭的底層邏輯:我們為何被卷入?這場戰爭的意義何在?我們該如何布局未來?
01.即時零售不僅是賽道戰更是流量入口之戰
即時零售并非僅僅是電商的一個補充賽道,它正在成為下一代電商平臺“引流核心”的基礎設施。
我們從平臺的數據就能看出端倪。2025年618期間:
-
淘寶日活同比上漲5.1%,達到4570萬;
-
而京東,因加入即時零售補貼大戰,日活同比上漲19.3%,達到2318萬。
這一顯著增長,正是即時零售補貼“帶流量”的最好注腳。京東通過閃電倉、社區團購、全品類補貼等打法,將高頻次的瓶裝水、生鮮、茶飲、母嬰等商品送到消費者家門口,從而拉動整個平臺用戶規模的躍升。
與此同時,外賣渠道也上演了“0元購”風暴:平臺發放“0元奶茶券”“滿18減18”等優惠券,用戶幾乎不花錢就能消費。這種策略本質上是搶用戶、搶入口,打造“日常剛需+即刻滿足”的平臺心智。
而在品牌層面,這也意味著必須從“交易思維”升級為“心智構建”與“內容驅動”。即時零售可以借鑒內容電商(如抖音、小紅書)的模式,圍繞“場景+內容+交易”設計產品與營銷策略。例如,打造“高溫酷暑1小時必達冷飲推薦”、“準媽媽待產清單即刻送”等場景內容,增強消費者價值感知,從而擺脫單一價格競爭。
02.品牌參與補貼戰爭的本質:用戶心智爭奪戰
我們常說“用戶在哪里,品牌就該在哪里”。在平臺補貼大戰推動流量劇烈波動的當下,品牌不得不被卷入這場“0元購”式的戰爭中。
以安全套品類為例,2025年上半年,O2O渠道整體增長近40%,其中閃電倉渠道環比增長近50%。品牌如果不參與其中,很可能錯失新流量紅利,甚至在渠道排序中被邊緣化。
于是我們看到諸如杜蕾斯、第六感、杰士邦等品牌紛紛上線1~2只裝小包裝SKU,適配即買即用的消費需求。同時,凌晨0點~2點成為該類商品的核心交易時段,多個品牌通過“夜間話題內容營銷”與“安心送達”服務強化用戶心智,占據用戶心智高地。
但問題是,這種“高燒式”訂單增長往往是平臺補貼推動的短期泡沫。正如美團王莆中所言:“這是一場不能不應戰的戰爭,但絕大多數單量是泡沫。”補貼推動下,用戶并不是因為品牌力購買,而是因為價格極低,這種“認價格不認品牌”的消費行為,并不能沉淀真正的品牌資產。
03.補貼之外品牌需要追求長期效率
即時零售平臺的機會,不僅在于流量曝光,更在于背后對零售效率的重構。以快消品為例,我們已經看到多個品類在即時零售中取得突破:
1. 瓶裝水:
農夫山泉、怡寶、景田等品牌在618期間大量上榜“秒殺專區”。這些品牌不僅提供整箱銷售,同時也推出350ml、400ml等中小規格,滿足“戶外帶水”、“運動快補”等使用場景。高端品牌如依云、巴黎水甚至跌破5元/瓶,搭配“滿18減18”與“0元購”活動,迅速拉升訂單量。
但與此同時,部分品牌也加強了與內容平臺聯動,如在小紅書投放“1小時出門妝包/健身裝備必備清單”內容,融入場景觸發購買。
2. 副食品:
以思念、灣仔碼頭為代表的速凍食品品牌,在即時零售中主打“5分鐘上桌”的晚餐解決方案。通過投放“加班黨夜宵菜單”、“寶媽省心早餐搭配”等內容場景,并搭配適配即時配送的“小份組合裝”,顯著提升訂單轉化效率。同時部分品牌與平臺合作提供“微波即食推薦”、“辦公室熱銷榜單”,精準抓住消費動機。
3. 日化品:
清揚、舒膚佳、藍月亮等品牌聯合京東到家、美團閃購發起“品牌日”,通過柔性產線推出“隨手購”系列,如便攜裝濕巾、小瓶裝洗衣液、旅行裝洗發水等,契合“突發性”需求。
比如藍月亮在內容層面推出“搬家/旅行必備8件套”等短視頻清單,拉動即時下單。同時,品牌還借助小紅書、抖音等內容平臺開展“速達生活挑戰賽”,推動內容-場景-交易的三位一體閉環。
從這些案例看,補貼只是導火索,真正讓品牌受益的,是平臺帶來的高頻履約能力、場景覆蓋能力和用戶回購能力。如果品牌不能在系統能力和品類規劃上同步升級,僅靠低價沖單,最終將被“流量慣性”拖入無效投入的死循環。
04.回歸商業本質:品牌在即時零售中的可持續路徑
如果說平臺打的是流量戰爭,那么品牌的戰場就是價值錨定與效率博弈。
未來的品牌在即時零售中,需要從三個方向構建自己的競爭護城河:
1. 產品策略升級:
推出更適配“隨手買”、“小包裝”、“高周轉”的SKU,如便攜包濕巾、2瓶裝飲料、15ml潤滑液等,同時結合高頻場景,如健身補水、夜宵伴侶、應急護理等打造“微場景爆品”。
2. 系統協同能力:
與平臺對接POS系統、庫存數據、倉儲排產,實現“小時級響應”,提升履約效率,并打造“智能補貨”、“即時推薦”等運營工具,降低庫存損耗。
3. 場景滲透深化:
通過“藥急送”、“夜宵秒送”、“母嬰急用”、“節日急購”等新場景,建立與平臺協同的品類標簽與用戶心智綁定,提升品牌在消費者即時決策中的曝光與優先級。
即時零售對品牌而言,不僅是銷量來源,更是市場教育與消費者心智錨定的“現實演練場”。如果品牌缺席這一戰場,即意味著錯失未來零售主干道的車票。
05.品牌的戰爭觀
今天這場戰爭中,沒有一個平臺可以單方面“停火”,也沒有一個品牌能置身事外。作為品牌方,我們要做的不是喊“停”,而是選擇好自己的位置與打法。
即時零售正成為未來品牌競爭的前線,它不只是交易的終端,更是品牌觸達用戶、沉淀心智、測試系統能力的“實戰場”。
這不僅是一場關于“價格”的戰爭,更是一場關于“效率”和“生態”的戰爭。
SIAL 西雅展(深圳)將于2025年9月1-3日,在深圳會展中心(福田)舉辦,作為覆蓋全品類的華南食飲交易展,展會設立了十四大主題專區,匯聚全球10萬+好物,現場還將舉辦豐富的賽事活動,9月來深圳,搶訂秋冬爆品!點擊免費領取門票。
內容來源:新經銷